典型口音描述

    中国拉萨藏族背景的汉语学习者,典型的汉语语音偏误(口音)有如下表现:

 

一、声母方面

 

   

1、在第二音节中,送气音p[pʼ]、t[tʼ]、k[kʼ]、q[tɕʼ]、c[tsʼ]、ch[tʂʼ]发成不送气音b[p]、d[t]、g[k]、j[tɕ]、z[ts]、zh[tʂ]。

   例如:“爆破”发为近似于“簸[po]”;“估测”发为近似于“仄[tsɣ]”;“争吵”发成近似于“找[tʂao]”。

   

2、r[ɽ]容易发成颤音[r]。

   

3、h[x]读成舌位靠后的喉清擦音[h],或发成相应部位的送气塞音[kʼ]。

   例如:“很”读成[hən];“黄”读成“狂[kʼuaŋ]”。

  将藏族人的典型声母偏误(口音)表现整理如下表:

汉语普通话声母

口音汉语声母

p[pʼ]

[p]

t[tʼ]

[t]

k[kʼ]

[k]

q[tɕʼ]

[tɕ]

c[tsʼ]

[ts]

ch[tʂʼ]

[tʂ]

r[ɽ]

[r]

h[x]

[h]/[kʼ]

 

 

二、韵母方面

 

   

4、e[ə],舌位靠前,发成[e]。

   例:“哥[kə]”发成“[ke]”

   

5、er[ɚ]的舌位靠后,且易发成带颤音的音节[er]/[ar]/ [e]。

   例:“儿[ɚ]”发成“[er] /[ar]”

   

6、复韵母iu[iou]的发音易错,丢失韵腹o,发为[iu]。

   例:“久[tɕiou]”发为“[tɕiu]”

   

7、复韵母uo[uo],发成近似于[ue]。

   例:“括”发成近似于[kʼue];“挪”发成近似于[nue]。

   

8、üan[yan],介音不圆唇发成[iɛn]。

   如:“美元”发成近似于“美[iɛn]”;“竞选”发成近似于“竞[ɕiɛn]”。

   

9、鼻音韵尾韵母前后鼻音易混:

  (1)eng[əŋ]与en[ən]相互混淆。

  例如:“成”发成近似于[tʂʼən];“尘”发成近似于[tʂʼəŋ]。

  (2)in[in],韵尾丢失或与[iŋ]相混淆,读成[iŋ]。

  例如:“扶贫”发成近似于“扶[pʼi]”;“今”发成近似于“[tɕiŋ]”;“品”发成近似于[pʼiŋ]。

  (3)后鼻音ing[iŋ]发成前鼻音[in]。

  例如:“北京”发成近似于“今[tɕin]”。

  

10、鼻音韵母韵头、韵尾易丢失。如uang[uaŋ],丢失韵尾发成[uɑ]或者鼻化为[uɑ̃],或将韵尾[ŋ]发成[n]。

  例如:“狂”发成近似于[kʼuɑ̃];“闯”发成近似于[tʂʼuan]。   

  

11、复韵母拼合有问题。

  例如:  欢  [hua-n]

      两  [li-aŋ]

      简   [tɕiɛ-n]

  

12、不能自主发出儿化音,往往发为无儿化音节。

   例如:“电影儿”发成“电影[iŋ]”。

  将藏族人的典型韵母偏误(口音)表现整理如下表:

汉语普通话声母

口音汉语韵母

e[ɣ]

[e]

er[ɚ]

[er] /[ar] / [e]

iu[iou]

易丢失韵腹o,发为[iu]

uo[uo]

[ue]

üan[yan]

[ian]

前后鼻音韵尾

易混

uang[uaŋ]

[ua]/[uɑ̃]/[uan]

复韵母

拼合有问题

儿化音

不能自主发出

 

 

三、声调方面

 

 

13、第一声(阴平)基本一致,调值略低为44。

  例如:“晶”读成[tɕiŋ44];“约”读成[yɛ44]。

 

14、第二声(阳平),调型基本一致,调值前后均比普通话低1度,一般为24。

  例如:“才”读成[tsʼai24];“成”读成[tʂʼən24]。

 

15、第三声(上声),与普通话差异较大,常与阳平相混,发成24。

  例如:“有”读成[iou24];“扯”读成[tʂʼɣ24]。

 

16、轻声常发为原调。

  例如:“扁担”发成“扁[tan51]”或“扁[tan44]”。

  将藏族人的典型声调偏误(口音)表现整理如下表:

汉语普通话声调

口音汉语声调

第一声

调值略低,通常为44

第二声

整体音值偏低,为24

第三声

常与第二声相混,发为24

轻声

往往发为原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