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zh[tʂ] 、ch[tʂ’]、sh[ʂ] 常发为 [dʒ]、[ tʃ ]、 [ʃ]
2、“j[tɕ]”“q[tɕ‘]”“x[ɕ]”与zh[tʂ] 、ch[tʂ’]、sh[ʂ]相混。
例:“智”[tʂi]发为近似于“记”[tsi]/ [dʒi];“山[ʂan]水”发为近似于“香[ɕɑŋ]水”。
3、将c[ts’]读成z[ ts]
例:“草”读为“早”。
4、边音l[l]发得不好,常误读为i[i]或r [ɽ]。
例:“聆”[liŋ]发为“银”[in]。
5、w[w]误读为h[x]。
例:“玩”误读为“还”。
6、zh[tʂ] 误读为z[ts]。
例:“砖”读成“钻”。
7、i[i] 受前字韵尾影响,易读成ni[ni]。
例:“电影”读成“电您”。
8、舌尖后音r[ɽ]发为近似[r]
将蒙古学生的典型声母偏误(口音)表现整理如下表:
汉语普通话声母 |
口音汉语声母 |
l[l] |
i[i]或r [ɽ] |
zh[tʂ] 、ch[tʂ’]、sh[ʂ] |
发为 [dʒ]、[ tʃ ]、 [ʃ] |
j[tɕ]”“q[tɕ‘]”“x[ɕ]” 与zh[tʂ] 、ch[tʂ’]、sh[ʂ] |
混淆 |
c[ts’] |
z[ ts] |
w[w] |
h[x] |
zh[tʂ] |
z[ ts] |
i[i] |
|
r[ɽ] |
[r] |
9、将单韵母“e [ɣ]”发成了[ə], 发音不洪亮。
例:“饿 [ɣ]”发为“[ə]”。
10、将前后鼻音“n [n], ng [ŋ]”混淆。
例:把“站”读成“账”,把“男”读成“囊”,把“眼”读成“仰”。
11、用舌位相同的不圆唇元音i[i]取代ü[y],在复韵母中把ü读成i,把üe读成ian,把ün读成in。
例:“急剧[tɕy]”发为“急既[tɕi]”
12、齐齿呼韵母拼读时复韵母元音丢漏或混用,如“dian ”读为“dan”。
13、ou[ou] 误读为[ɔ]、[u]、[uo]或[ɑu]。
例:“猴子”误读为“毫子”,“宇宙[tʂou]”发为[tʂuo]。
14、将汉语单元音o[o]读成了[ə]。
例:“哦[o]”读成“鹅[ə]”。
15、卷舌元音er[ɚ]卷舌力度不够,发音近似[ɑr]。
16、儿化韵发音困难,常在音节后面单独发“[ɚ]”。
例:“女孩儿”发为“女孩[xai]儿[ɚ]”
17、u和ü难以区分,如“小路”读成“小绿”。
18、a韵母开口度过大,发为“[A]”。
例:“才[ts‘ai]”发为[ts‘Ai]
19、e[ɛ]发为[e]
20、ui[uei]、un[uən]易丢失韵腹发为[ui]、[un]
例:“损[suən]失”发为“[sun]”
21、ao易在后面加一个[w],发为“[ɑuw]”
例:“朝[tʂ’ ɑu]”发为“[tʂ’ ɑuw]”
将蒙古学生的典型韵母偏误(口音)表现整理如下表:
汉语普通话韵母 |
口音汉语韵母 |
e[ ɣ] |
发音不到位,易发成[ə] |
齐齿呼韵母 |
拼读时复韵母元音丢漏或混用 |
儿化韵 |
在音节后面单独发“[ɚ]” |
前鼻音韵尾n[n] |
发为后鼻音韵尾[ŋ] |
u[u] ü[y] |
易混 |
e[ɛ] |
发为[e] |
un[uən] |
[un] |
ian[ian] |
[iaŋ] |
ü[y] |
[i] |
ou[əu] |
[ɔ]、[u]、[uo]或[ɑu] |
o[o] |
[ə] |
a[a]/[ɑ] |
[A] |
er[ɚ] |
卷舌力度不够,近似[ɑr] |
ui[uei] |
[ui] |
ao[au] |
[auw][ |
22、第一声(阴平)整体音高偏低,近似44或33;偶尔发成低阳平。
例:“封面”发为“[fəη33]面”。
23、第二声(阳平)起音不够高,升调也不够高,近似24;有时发为阴平。
例:“才[ts‘ai35]为接近“彩[ʧ‘ai214]”。
24、第三声(上声)中间降不到底,发成324;或直接发成阳平24。
例:“反[fan214]”发为接近“烦[fan24]”。
25、第四声(去声)掌握的较好,但是发音要短促一点,降调的起点过低或者降调降不到底。读得快的时候会发成阴平。
将蒙古学生的典型声调偏误(口音)表现整理如下表:
汉语普通话声调 |
口音汉语声调 |
第一声 |
整体音高偏低,近似44或33;偶尔发成低阳平。 |
第二声 |
起音不够高,升调也不够高,近似24 |
第三声 |
中间降不到底,发成324;或直接发成阳平24 |
第四声 |
掌握得较好,但发音相对要短促一点,降调的起点过低或者降调降不到底;有时混淆去声与阴平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