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相混:不送气音易发为送气音,如z[ts]与c [ts‘]、j[tɕ]与q[tç]、zh[tʂ]与ch[tʂ‘];送气音也有发为不送气音的现象,如q[tç]发音为j[tç']。
例:“找[tʂɑu]”发音为“炒[tʃɑu]”;“七[tç’i]”发音为“鸡j[tçi]”
2. 舌面音j[tɕ]、 q[tç]、x[ç] 易发为舌尖后音zh[tʂ]、ch[tʂ‘]、sh[ʂ]
例:下[çia]发音为[ʂia]
3. 舌尖前音z[ts]、c [ts‘]、s [s]易与舌尖后音zh[tʂ]、ch[tʂ‘]、sh[ʂ]混淆。
例:“字[tsɿ]”发音近似于[dʒi];“穿[tʂ‘uan]”发音近似于[ts‘uan]
4. 舌尖后音zh[tʂ]、ch[tʂ‘]、sh[ʂ]翘舌不到位,发为类似 [dʒ]、[ tʃ ]、 [ʃ]的音。
例:“字[tsɿ]”发音近似于[dʒi]
5. 舌尖后音zh[tʂ],发音易发成sh[ʂ]
例:“知”[tʂɿ]发音近似于[ʂɿ]
6. 舌尖后音ch[tʂ‘] 发音易发为sh[ʂ]
例:“吃”[tʂ’ɿ]发音近似[ʂɿ]
7. 卷舌声母“r[ɽ]”卷舌过度,发为[r]
例:“惹[ɽə]事”发为[rə]
将芬兰学生的典型声母偏误(口音)表现整理如下表:
汉语普通话声母 |
口音汉语声母 |
送气音与不送气音 |
易混 |
舌面音j[tɕ]、 q[tç]、x[ç] |
舌尖后音zh[tʂ]、ch[tʂ‘]、sh[ʂ] |
舌尖前音z[ts]、c [ts‘]、s [s] 舌尖后音zh[tʂ]、ch[tʂ‘]、sh[ʂ] |
易混 |
舌尖后音zh[tʂ]、ch[tʂ‘]、sh[ʂ] |
发为[dʒ]、[ tʃ ]、 [ʃ] |
zh[tʂ] |
sh[ʂ] |
ch[tʂ‘] |
sh[ʂ] |
r[ɽ] |
[r] |
8. -i[ɿ] [ʅ]易混。
例:“字”[tsɿ]发音近似于[tʂʅ];“吃”[tʂ’ɿ]发音近似[ts’ɿ]
9. i[i ]开口度稍大易发为i[ɪ],发音较短较轻
例:衣[i]发音近似[ɪ]
10.u[u]发音易发成u[ʉ],舌位较高且靠前,发音时间长
例:裤[ku]发音近似[kʉ]
11. e[ə]发音 舌位较低易发成[ɤ]的音
例:“这”[tʂə]发音近似[tʂ ɤ]
12. er[ɚ]易发成e[ɤ] 缺少卷舌音
例:儿[ɚ]发音近似[ɤ]
13. 前后鼻音韵尾易混,如:后鼻音eng[əŋ]易发成前鼻音en[ən],后鼻音ang[ɑŋ]易发成前鼻音an[an]、后鼻音Ing [iŋ]易发成in[in]。
例:层[ts‘əŋ]发音近似[ts‘ən];“件[tɕiɛn]”发音近似“[tɕiɛŋ]”。
14. ian[iɛn]发音易发成an[an] 韵腹发音不清有吞音现象
例:闲[ç iɛn]发音近似[ç an]
15.uan[uan]发音易发成an[an],韵腹发音不清有吞音现象
例:穿[tʂ‘uan]发音近似[tʂ‘an]
将芬兰学生的典型韵母偏误(口音)表现整理如下表:
汉语普通话韵母 |
口音汉语韵母 |
-i[ɿ] [ʅ] |
易混 |
i[i ] |
[ɪ] |
u[u] |
[ʉ] |
e[ə] |
[ɤ] |
er[ɚ] |
易发成e[ɤ] 缺少卷舌音 |
前后鼻音韵尾 |
易混 |
ian[iɛn] |
an[an] |
uan[uan] |
an[an] |
16.第一声(阴平)音高不足;有时还会发成近似二声24。
例:“生[ʂəŋ55]”发为“[ʂəŋ24]”。
17.第二声(阳平)易发为近似一声44。
例:“从[ts‘uŋ35]”发为“[ts‘uŋ44]”。
18.第三声(上声)常常发为近似第二声,音值近似24;有时还会发成一声或四声。
例:“请”发为近似“晴”;“吕”发为近似“驴”;“虎”发为近似“湖”。
19. 第四声(去声)初始音高较高,降调不明显,且常常发为一声44。
例:“三份[fən51]”发为“[fən44]”
20、原调为一声的轻声发不好,往往发为原调。
例: “奶奶[nai]”发为“[nai44]”
将芬兰学生的典型声调偏误(口音)表现整理如下表:
汉语普通话声调 |
口音汉语声调 |
第一声 |
音高不足;有时还会发成近似二声24 |
第二声 |
易发为近似一声44 |
第三声 |
似第二声,音值近似24 |
第四声 |
初始音高较高,降调不明显,且常常发为一声44 |
原调为一声的轻声 |
发不好,往往发为原调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