典型口音描述

 中国武鸣壮族背景的汉语学习者,典型的汉语语音偏误(口音)有如下表现:

 

、声母方面:

 

1. 送气音p、t、k、c、ch、q发为不送气音b、d、g、z、zh、j,个别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相混淆,将不送气音发成送气音。

例:“破”发音近似于“簸[po]”,“田”发音近似于“[tiæn]”,“丘”发音近似于“究”,“闯”发音近似于“[tʂuɑŋ]”,“此”发音近似于“子”,“除”发音近似于“逐”,“透”发音近似于“豆”,“夸”发音近似于“瓜”,“太”发音近似于“带”,“品”发音近似于“[pin]”,“铁”发音近似于“[tiɛ]”,“挺”发音近似于“顶”,“腿”发音近似于“怼”,“扯”发音近似于“者”,“尺”发音近似于“只”,“巧”发音近似于“脚”

“找”发音近似于“炒”,“追”发音近似于“吹”

 

2. 塞擦音与擦音相混淆。塞擦音z、c、zh、ch、j、q读为擦音s、x;擦音有时发为塞擦音。

例:如:“窘”发音近似于“[ɕyŋ]”,“尊”发音近似于“孙”,“左”发音近似于“所”,“朽”发音近似于“九”,“铅”发音近似于“先”,“齐”发音近似于“习”

“晒”发音近似于“在”,“使”发音近似于“子”,“剩”发音近似于“正”

 

3. 翘舌音zh、ch、sh与平舌音z、c、s相混淆。

例:“森”发音近似于“深”,“站”发音近似于“赞”,“顺”发音近似于“[suən]”,“社”发音近似于“色”

 

4. .r发为l[l]。

例:“嚷”发音近似于“朗”

 

5. 丢失h,发为零声母音节。

例:“婚”发音近似于“温”

 

6. 零声母字读成有声母字,读为h

例:“外”发音近似于“坏”

 

 将壮族学生的典型声母偏误(口音)表现整理如下表:

汉语普通话声母

口音汉语声母

p [pʻ]、t [tʻ]、k [kʻ]、 

c[ts‘]、ch[tʂ‘]、q[tɕ‘]

b [p]、d [t]、g [k]、z[ts]、zh[tʂ]、j[tɕ]

z[ts]、c[ts‘]、 zh[tʂ]、ch[tʂ‘]、

j[tɕ]、q[tɕ‘]

s[s]、x[ɕ]

zh[tʂ]、ch[tʂ‘]、sh[ʂ] 与

z[ts]、c[ts‘]、s[s]

相混

r[ɽ]

[l]

h[x]

Ø

Ø

h[x]

二、韵母方面:

7. ü[y]的发音接近[ɯi]或不圆唇的[i]。

例:“女”发音近似于“你”,“冤”发音近似于“烟”,“雨”发音近似于“以”,“需”发音近似于“西”,“举”发音近似于“几”,“虐[nyɛ]”发音近似于“聂[niɛ]”,“决”发音近似于“节”

8. un的介音易丢失,发音近似于en。

例:“论”发音近似于“[lən]”

9. er的发音不准确,发音近似于[ɣ]

例:“儿[ɚ]”发音近似于“鹅[ɣ]”

10. -i[ʅ]发为-i[ɿ]。

例:“指使”发音近似于“子死”

11. 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相混,集中体现在eng、ing、iong、en、in几个韵母上。

例:“英”发音近似于“因”

12. 在舌尖后音读为舌面音的同时,伴随着增加介音i的问题。

例:“找[tʂɑu]”发为“脚[tɕiɑu]”

13. 儿化韵发不出,或在音节后加[ɚ]。

例:“小孩儿”发为“小孩”或“小孩+儿”

 

 将壮族学生的典型韵母偏误(口音)表现整理如下表:

汉语普通话韵母

口音汉语韵母

ü[y]

[ɯi]、[i]

un[uən]

en[ən]

-i[i]、-i[ɿ]、-i[ʅ]

相混

eng、ing、iong、en、in

相混

er[ɚ]

 [ɣ]

增加介音

在舌尖后音读为舌面音的同时,伴随着增加介音i的问题

儿化韵

发不出,或在音节后加[ɚ]

 

三、声调方面:

 

14. 第一声(阴平)调值略低,发为44。

 

15. 第二声(阳平)升调略低,没有升到位,发为34/24。

 

16. 第三声(上声)发为阳平。

 

17. 轻声发不好,常发为原调。

例:“云彩”、“里头”、“衣服”

 将壮族学生的典型声调偏误(口音)表现整理如下表:

汉语普通话声调

口音汉语声调

第一声

调值略低,发为44

第二声

升调略低,没有升到位,发为34/24

第三声

阳平

轻声

轻声发不好,常发为原调